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在预防丙肝的措施上,筛选献血员是重要一环,凡血中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均不能作为献血员。
一、发病机制
HCV进入体内之后,引起病毒血症。血浆中HCV浓度约为2―8/ml。病毒血症间断地出现于整个病程。在地1周从血液或肝组织中用PCR法检出HCV RNA。第2周开始,可检出抗-CV。少分感染3个月后才检测到抗HCV。由于缺乏上当的培养体系,HCV致病机制方面的受到一定限制。目前认为HCV致肝损伤有下列因素的参与,其中应答起更重要作用。
(1)HCV直接杀伤作用:HCV在肝内复制干扰内大分子的合成,增加溶酶体膜的通透性而引起病变;另外,HCV表达产物(蛋白)对肝有毒性作用,在体外表达HCV某些蛋白(如包膜蛋白)时,发现它们对宿主菌或有毒性作用。
(2)宿主因素已证实肝组织内存在HCV特异毒性淋巴(CD8+T),可攻击HCV感染的肝。另外,CD4+Th被致敏后分泌的,在协助清除HCV的同时,也导致了损伤。
(3)自身,HCV感染者常伴有自身改变,如胆管病理损伤与自身性肝炎相似;常合并自身性疾病,血清中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单链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均提示自身机制的参与。
(4)凋亡:正常人肝组织内无Fas分子的表达HCV感染肝内有较大量的Fas表达,同时,HCV可激活LFasL五,Fas和FasL是诱导凋灭亡的膜蛋白分子,二者结合导致凋亡。
HCV感染后易慢性化,超过%的HCV感染者转为。慢性化的可能原因主要有:
(1)HCV的高度变异性。HCV在复制过程中由于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复制过程容易出错;同时由于机体压力,使HCV不断发生变异,甚至在同一个体出现准种毒株,来逃避机体的监视,导致慢性化;
(2)HCV对肝外的泛嗜性。特别是存在于外周血单核(PBMC)中的HCV,成为反复感染肝的来源;
(3)HCV在血液中滴度低,原性弱,机体对其应答水平低下,甚至产生耐受,造成病毒持续感染。 HCV与HCC的关系也很密切。但HCV与HBV不同,它不经过与肝染色体整合的过程。从HCV感染到HCC的发生通常要通过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阶段。现在认为,慢性炎症导致肝不断的破坏和是HCC发生的重要因素。
二、临床表现特征
①潜伏期约为2-26周,平均7.4周。输Ⅷ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 7-33天,平均 19天。
②丙肝较乙肝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转氨酶峰值较低,大多数患者不易被发现。
③丙肝常见单项转氨酶(ALT)升高,且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④短潜伏期丙肝,病情较重,症状突出,常有黄疸,但较少发展为慢性化。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丙型肝炎,易发展成慢性。
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据观察,约%-%发展成为慢性肝炎,25%发展成为肝硬化,余为自限性经过;从HCV发展成慢性肝炎平均约为年,肝硬化平均约年,少数患者恶变成为原发性肝癌需年。
⑥虽然一般丙型肝炎经过较轻,但亦可见急性丙型肝炎暴发型与亚急性经过,或慢性迟发性肝功衰竭等严重表现,而丙型暴发肝炎时与乙型肝炎不同,HCV仍处于高度复制状态。
三、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FS:PAGE]有输血及血制品、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怀孕或哺乳期母亲HCV感染等病史的肝炎患者应怀疑丙型肝炎。
(二)临床诊断
1、急性肝炎 起病较急,常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纳差、恶心、呕吐等急性感染或黄疸前期症状。肝大质偏软,ALT升高。黄疸型肝炎血清胆红素>17.1umol/L,尿胆红素阳性。黄疸型肝炎的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三期经过,病程6个月以内。
2、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有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改变者。常有乏力、厌油、肝区不适等症状,可有肝病面容、肝掌、痴、胸前毛系血管扩张、肝大质偏硬、脾大等体征。根据病情轻重,实验室指标改变(表3―1―2)综合评定轻、中、重三度。
3、重型肝炎 主要有:极度疲乏;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呃逆;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血倾向,PTA<%,皮肤、粘膜出血;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等严重并发症。急性黄疸肝炎病情迅速恶化,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者,为急性重型肝炎;15天至周出现上述表现者为性肝炎病史。乏力,腹胀,尿少,肝掌,痴,脾大,腹水,脚肿,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白蛋白下降,A/G倒置等肝功能受损和门脉高压表现。
(三)病原学诊断 丙型肝炎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抗HCV 阳性或HCV RNA 阳性,可诊断为丙型肝炎。无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和肝组织学正常者为无症状HCV携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