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为人妇的女性,乙肝两对半检测五项全为阴性,丈夫为乙肝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这位女士完成了三针乙肝疫苗的接种,但却没有产生表面抗体。她担心自己会被丈夫感染,影响夫妻感情生活。她很困惑:为何接种后没有抗体?如何才能产生抗体?
乙肝疫苗实际上是乙肝病毒的某一组分,它注射到体内后,刺激机体的系统产生一种叫“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物质,这种物质产生或存在,意味着机体对乙肝病毒有抵抗力。
但是,如果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作为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乙肝可通过性传播),接种三针乙肝疫苗后没有产生保护性抗体,是哪里出了问题?如何解决呢?
事实上,按目前推荐的0、1、6个月程序接种,绝大多数人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仍有5%~%的人群血清中表面抗体滴度为阴性或达不到保护阈值,医学上称为无应答或弱应答者。
临床上用于检测抗-HBs的试剂敏感度一般,因此,分接种后检测抗体滴度低或抗体阴性者,可使用敏感试剂检测复查。
无抗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如果真的是无(弱)应答者,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疫苗因素。发现,按0、1、6个月程序接种疫苗,产生抗体的滴度与注射疫苗的剂量、种类等相关。此外,与疫苗的保存也有关系,疫苗的佳贮运温度为2摄氏度~摄氏度。一般而言,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而一旦冻结,佐剂胶体基本被破坏,疫苗也随之失效。有些人为图方便,一次把三针程序疫苗带回家中,但贮存方法不对,以致疫苗失效。
2.机体因素。表明,排除检测试剂因素,一半以上无或弱应答者本身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一般体检仅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若呈阴性便注射疫苗。但是,表明,乙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阴性的占5%~%,这类患者对乙型肝炎疫苗是没有应答的。如果检测乙肝两对半,提示抗-HBc阳性,说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有必要使用敏感试剂复查,并且检测HBV定量。有些甚至要做肝组织活检,才能确定有无乙型肝炎病毒的现症感染。
人类对HBsAg的反应与年龄、体重也有很大的关系。疫苗接种后是否产生抗体,与机体本身的功能关系密切,所以患有缺陷疾病(如艾滋病)、导致功能低下的情况(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肾透析等)、使用抑制剂等,都会降低机体对疫苗接种的抗体应答。还表明,含某种基因的人,对乙肝疫苗的应答较差。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效果,例如每天吸烟超过5支者,疫苗接种后抗-HBs应答率比不吸烟者低,嗜酒者亦然。
3.接种因素。实验证明,接种位以上臂三角肌优,臂其他位的接种效果则较差,这是因为除上臂三角肌外,其他位的脂肪较厚,疫苗接种后一般仅在脂肪层中缓慢进入血循环,从而影响了疫苗对体内的刺激。在一定范围内,抗-HBs滴度随疫苗接种次数的增加而提高。经大量人群实验证明,目前使用的0、1、6个月的程序效果较好,卫生组织(WHO)推荐方案0、1、2个月的程序效果也不错,但较好在第12个月加强一针。
对于以上非乙肝病毒感染因素和基因因素,可通过尝试以下方法来提高应答水平:
加大接种剂量。目前,WHO推荐三针剂量都为微克,对无应答或弱应答者,按0、1、6、12个月程序加大基础剂量(每剂微克),75%无应答和弱应答者抗体滴度可达标。每隔两个月给予微克乙肝疫苗,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增加疫苗次数。对乙肝疫苗无应答,且非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一次或数次的加强是的,可以采用0、1、2、12方案或0、1、6、12方案。
改变疫苗种类。通过改变疫苗组分或佐剂,可以提高[FS:PAGE]疫苗的效果。目前市售的乙肝疫苗中,葛兰素公司的甲乙肝联合疫苗对无或弱应答者效果较好,但价格较昂贵。
变更接种途径。常规肌内接种无应答者,可改用皮内多次接种法。
“治疗性疫苗”的现状与真相
目前,乙型肝炎治疗的广告满天飞,吹得天花乱坠,加上商业利益的驱使,很多不明里的新闻媒介也陷入某些别有用心的医疗机构或游医的圈套,对广大乙肝患者或携带者造成严重的身心损害,有些患者甚至病情加重不治身亡。对于治疗性乙肝疫苗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展开,结果是体外试验效果不错,但体内试验效果并不理想。90年代掀起一股疫苗热,被认为是真正有意义的治疗性疫苗,但由于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宿主癌变可能,同时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自身性疾病,故还处于试验阶段。现在一些大众媒体上说的“治疗性疫苗”,实际上只是加大剂量的预防性乙肝疫苗,至于是否对乙型肝炎患者,必须经过严格的1~3期临床试验,并且必须经过相关批准,才能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