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肝病被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两类,前者主要是物直接毒性作用所致。近年来,由于对新的筛选越来越严格、对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更加严密,临床上直接肝毒性物引起的肝病比例有所下降。不过,每年仍有一种或更多很有前景的新被撤销,原因在于,几千人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或者更大规模的Ⅳ期临床试验中往往物所致肝脏毒性,但上市后经大量患者应用后,肝毒性暴露了。曲格列酮等因导致急性肝损伤甚至肝衰竭,上市后被注销是典型的事例。
除对乙酰氨基酚外,一些抗癌制剂、少数或碱以及抗生素,对绝大多数人是安全的并无肝毒性,但却可以引起很少量(1/万~1/0万)个体肝脏损害,这是多数物性肝病的不可预测性和特异质性。
物性肝病的机制可归纳为:(1)物的直接损伤,(2)(过敏)特异质机制损伤,(3)代谢特异质机制损伤,(4)氧应激损伤。其中,氧应激损伤均参与以上三种机制的作用,近认识到宿主体内的炎症反应可能激发特异质性物性肝病。这些机制均应得到深入并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目前还没有较的动物模型可用来特异质物性肝病。人类不宜被当作对象,因为他们对物的毒性易感只是很偶然的。因此,特异质物性肝损害较好的模型是既往有物性肝病的较少数人群。
03年成立的际性物性肝损伤网络(DILIN)专门物性肝损伤问题,其宗旨为:(1)为临床曾有物性肝损害并且愿意接受随防和参加相关的患者建立档案;(2)探索诊断物性肝损害的更好方法;(3)向组织提供志愿登记参加将来的患者的基因组、血清和永生化淋巴。这将推动全物性肝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