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归属于“积证”、“痞满”、“胁痛”、“痰痞”等病证范围,与肝郁痰湿有关。素问中有“肝壅,两胁痛”,金匮中有“心下坚,大如旋盘……”,古今医鉴中有“胁痛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留为病”等,所述的证候类似脂肪肝。
1.对肝脏的认识
学中的“肝”与肝有着的不同,学的“肝”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同时也是―个病理生理学的概念。认为肝为五脏之一,居于右胁,是人体大且重要的脏器,与胆相表里。其阴阳属性为阴中之阴,又称厥阴。肝具有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其功能主疏泄(包括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疏调气血、通利水通等),主藏血(包括贮藏血液,调节血容量)、主藏魂,司生殖的作用。其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与发。
2.对脂肪肝病因的认识
认为脂肪肝起因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情志内伤、肝失条达、久病体虚、气血失和、好逸恶劳、痰瘀阻络等所致。常见的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饮食失宜。多为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痰湿蕴阻;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痰浊入络,随气运行,停滞于肝。
(2)情志失调。多为情志过激、郁怒伤肝、思虑过脾,久则内伤气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络于肝。
(3)劳逸偏颇。主要是过逸少劳、脾胃失和、肝血不畅、过度肥胖、气滞血瘀、湿痰交结、积聚于肝。
3.对脂肪肝病机的认识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肝病传脾、脾失健运、水湿羁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交结、内郁肝胆而成。而某些胁痛(如肝炎病人),因病后过食肥甘厚味,过分强调休息,滋一生痰浊,又因胁痛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浊不能及时排除,羁留体内,痰浊血瘀形成脂肪肝。
因此,脂肪肝的治疗大多以疏利肝胆、健脾化湿、祛痰敏结为主。治疗特别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并重视改善体质,这样才能收到较好效果。